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14篇】
字形字义相辅相成,古人智慧凝聚于此,揭示语言之美与文化深意,何以不令人深思?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1
《说文解字》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验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读好课前准备
我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听说读写这一课时,我的感受是,课前准备好课,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课堂上的学生,尤其是要照顾到差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在上《说文解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写字,而不是用手写,这样做既浪费了老师的时间,还有学生对字的理解,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这时,我就不断地去提醒自己,“说文解字”,让学生在课堂中养成了这点。
二.上好课后反思
这一点我很重要,尤其是说文的教学,老师要多做这样的准备,才能上好课。比如,我上了一堂《说文解字》,我先是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读三遍,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领会课文的意思。学生读的很认真,读完之后,我就问他们说说读完了的意思。学生说说说读完后,把课文读了三遍后,就马上去评价。我想说说我对课文的理解。
三.上好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反思,去思考,去反思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在课堂上,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反思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一个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反应,学生有哪些反应,学生对课堂上有什么新的想法,他们有什么心理问题,还有那些提到哪儿,我会认真做好课后反思。这样不断反思,学生也会跟着我的思路去思考,去提问,这样学生也会更认真的听我的话,课堂也会更有效率。
四.课后反思
我在《说文解字》这一课中,有几个反面教学环节给我印象特别深,比如,在讲《说文解字》这一课时,我把字的认识放在了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不认识的字去识字,这个环节,学生都掌握了,但是在这个环节还是有点不够好,有些字的识记还是很容易,这样做的目的就达到。我在课堂上,就要做到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巩固,学生对这个词就有了兴趣,对于这个词的认识都是很快的,而且还有很多的字不认识,我会在上课前认真备课,把字的认识都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去巩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仅掌握了这个词,还有很多字的认识呢。
五.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不但是语言功底,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作文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写一写就完的。对于学生们的写作来说,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一双慧眼,一双慧眼。所以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要求学生们注意观察生活中一些小事,注意细节,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还会给学生做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们多练习写作方法,并多次让学生在作文本上练笔,写下自己真实的感受。
六.读好课后记
课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读一写课堂笔记。比如,在学习《说文解字》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读,并让学生把这1篇课堂笔记记录在作文本中。学生们都写好了,但是,学生们的语感还是非常单薄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我们的教学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在新课程的课堂里,如何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思,怎样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课文。我们还要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才能真正做一位好的老师。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2
寒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在书店里,我发现一本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说文解字》。我仔细翻了翻,看到了中华文字在历史中的巨大变迁,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我们现在3500个常用的简化字,都在这本书里一一展现出来。
我越翻越觉得里面的内容妙趣横生,趣味无穷,我想把这本《说文解字》买下来。但老爸却摇了摇头,说:“这么深奥的古文字,你能看懂吗?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我坚定地说:“我要把这本书琢磨明白,这可比家里书架上的《康熙字典》简单多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说文解字》捧回家。一回到家我就翻开书,沉浸在了书的海洋中。汉字,是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汉字具有集形象、语音、词意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世界现存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使汉字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在书中,许慎用“六书”的方法详细讲解了9353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六书”是什么呢?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古代版的《说文解字》是用文言文写的,不适合现代人阅读。现代版选取3000个常用的汉字,还有近千幅精美的插图,读起来通俗易懂,拉近了我们现代人与历史的距离。
翱游徜徉在《说文解字》中,就像进入了一个汉字王国。每一个甲古文都像一幅图画。我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画画本领一定很厉害。金文大体上与甲古文差不多,只是笔划变得更粗更壮了,但也有一些变化了。小篆就大不同了,从原来生动的图画变成了有模有样的文字。而现代的汉字不但简化了,而且还变得有棱有角了。
《说文解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常用汉字原来的面貌,并且让我体会到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下定决心,长大以后,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发扬光大。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3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
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 ——— 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
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杀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我的说文,蒙尘已久
被誉为”六艺之渊源,古学之总龟”的《说文解字》是古文字学家的必备书目。这本起笔于公元一百年,历时二十一载的巨著,也适合于书法爱好者。至于一般读者,我总觉得,它的作用不如一本小学《新华字典》来得大。要知道,厚古可不等于薄今。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4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5
今天我读了《说文解字》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段段名人名句,读后我深受感动。
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叫罗蒙,他父亲在他上班路上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在罗蒙上班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他也不会说一句话而自暴自弃。他也会说话,不会听话。他也会和别人说话了。在书中我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学习罗蒙的这些方法:做事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呢?不能做事拖拖拉拉,就这样一天做完了,就要挨打。
我们要学习罗蒙的这种精神:不要做事拖拉拉,要先学做事,再学做人。
书中的主人公罗蒙是个聪明、有爱心的人,他为了让罗蒙懂得一个爱自己的人,他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克服了困难,最终成功了,并且成功了。他在生活中,从不做困难,从不向困难低头。他经过努力,最终成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努力的去做事,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学习。
总之,通过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变化,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和外延。在今天,汉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6
这次暑假,我看了几本书,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中,我印象最深是《论语》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说的是孔子教我们如何学会“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这里的“循”,就是说要把“循”的内容学懂,把学习的方法学透,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们学习中最容易理解的。我想我们学习这些,就必须要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学习这些,不仅要会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还要会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孔子的教学艺术》中说过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思考会使我们变得敏捷而敏捷,就像“知音不见了”一样,思考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容易解决,学习的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孔子教我们要“思”,就是在学生学习中要思考“学而思”,学习中要思考“学而思”,在学习中要思考“思”,不断的思考才能使我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这也正是孔子“思”的重要性,“思”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习才能使人进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乱则乱则乱则乱”。孔子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我们要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孔子说的:“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学礼就是要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尊重老人。学礼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学礼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学礼就是不仅要学习文明健康知识,更要了解礼仪的内容和魅力。这里,我就来说一下我在这次学习中的感悟。
孔子的《论语》的主要论述,是学习、理解、运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循环过程,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学习者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孔子说的好:“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学习者要不断地复习、学习,复习中要有自学能力,温故而知新,要复习的内容也很广,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牢固的掌握。
学习中,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要学会思考。孔子说的好:“思考”就是对我们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自己进行学习的评价和改进。因为这就要求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和思考。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殆”,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要学会分析新的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思是一条很重要的学习之路,学习的效果好不好,思考能力强不强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只要有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从小就做好学习的准备,在学习中勤学、读书、思考、实践三者一起成长。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7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从没想过把如此高深晦涩,甚至可以说是乏味的一本《说文解字》与小学课堂教学相联系起来。我只尝试在教学简单的象形字或者会意字时运用过将甲骨文或者隶书,让学生可以形象的理解生字的形态变化。
《说文解字——小学识字教学的根基》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演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对汉字的认知和大脑的功能进行了介绍。还介绍了汉字的思维逻辑,各种造字法的简要介绍都对教学非常有用。最后还给出了几篇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实际教学设计的实录,使我受益匪浅。
一、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多讲解汉字构成的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体会汉字在生活实际中的用途,从而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注意的自觉性。
二、从象形、会议等造字方法入手进行汉字的学习,能够展现出汉字的字形与音义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帮助减少因学生缺乏此方面的了解而造成错别字的比率。如:有些学生把“初”的“衤”写成“礻”,如果只是采用简单的学习字形、笔画的方法,很难使学生记住这一点的差别,但是若采用造字构形的分析方法,先讲明“初”字从衣从刀,表示“裁衣之始”的道理。就能够使学生全面并深刻地理解此字的形义和他的构成原理,也就不容易写错了。
三、造字构形的分析方法生动有趣,能够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
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正确率。如,学生容易混淆“冠”与“寇”,如果用造字构形分析法来讲,就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两字了。“冠”从冖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冖”表示用布等覆盖,“元”是人头,“寸”表示制度(过去帽子是有制度的),这几个形体合起来表示帽子的意思,接着教给学生“张冠李戴、怒发冲冠、衣冠整齐”里的“冠”都是表示帽子的意思读作“guān)”,后来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或在头顶上的东西也被称作“冠”,比如“鸡冠花”。 “寇”暴也,从攴从完,“宀”表示房屋,元代表人头,“攴”是手拿着木棍,这几个形体合起来,表示有人拿着棍棒之类的器械闯入房内敲击他人的头部,寓意暴力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容易把“冠”、“寇”二字混写了。
虽然课程已结束,但我们的学习还远不止于此,如何更好地将所学到的只是运用到课程当中,探索更加高效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记的牢靠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8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放今天变成了一句骂人的巧话。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虽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见到过,可是还是不知道被用来坑了多少人。这年头若是你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读几本书,真的是被人骂了不知多少次还不明就里呢。所以说阅读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读经典之作,否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别人的笑柄。
顺着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也曾经凑热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也买了不少书回来。不过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没有看完几本。为什么弄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因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是也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产物了,说白了就是代沟太多太深,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一腔热血去琢磨,想要领悟其精髓,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师来指点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常谈”和“文艺十六讲”。经典长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为什么当下有许多人书看了不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一到下笔写文章就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了呢?说到底还是对文字的掌控力不够啊!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十六讲》中,朱自清先生将为读者讲述什么是文学,教授读者如何了解并欣赏文学与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1篇篇细致详实的文章带领读者去领悟文字创作的精要,在阅读中学会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底,读与写,其实是彼此带动,相互作用的。只读不写,难以真正的将感悟化为己用,只写不读又难以让人吸取更多的内涵营养。关于如何去读,如何去写,朱自清先生在这本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了许多,至于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领悟了。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9
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字典告诉你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我们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让他把一个小小的汉字联系起来的庞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予我们。这也就是知识的奥秘。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10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的不朽名著,可以探索汉字的本源意义,探寻古人造字的神秘。阐述《说文解字》的集大成意义。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11
《说文解字》可不是我写的。《说文》的原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老许家就是出人才,宋代还有许仙),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语言学家(当然,后两者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啦)。师从当时著名的大儒贾逵,这位贾逵是贾谊九世孙,此外他也是位有名气的经学家。聪明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字眼,那就是“经学”。其实这本书的由来,就和“经学”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经文,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
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 ——— 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
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杀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我的说文,蒙尘已久
被誉为”六艺之渊源,古学之总龟”的《说文解字》是古文字学家的必备书目。这本起笔于公元一百年,历时二十一载的巨著,也适合于书法爱好者。至于一般读者,我总觉得,它的作用不如一本小学《新华字典》来得大。要知道,厚古可不等于薄今。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12
《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 王念孙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 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 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 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 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 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古韵字)表》,立十七 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一书,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 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 例以本书,有相合无相害也。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 此作矣。则若膺之书之为功也大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形声读若, 转注假借之通训,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耶? 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缀学之士云。嘉庆戊辰五月,高邮 王念孙序。 严可均《说文翼叙》曰:夫《说文》者,经典之总龟也,孔子写六经,河间得先秦古书,皆古文,经师 不尽识,故属读不同,误解亦不少。诸儒渐次是正,其绪论具见于《说文》,而非观其会通不得也。何者? 《说文》皆本字,经典多
假借,且以隶写古籀,而古籀相沿,又多疑文惑体,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 浅儒昧于形声,未极古籀之变,泥守本字,失其假借。以此治经,扞格抵牾,在所不免。然此轶出《说文》 外十常二三者,以形声求之,《说文》无不有,非遗漏也,即所假借,亦不离本字远也。唯不知形声,故 不知假借也。夫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厥谊明瞭。形声者,据形为谊,依声为读,左形右声,右 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随势移易,正反向背,唯变所适。或声兼谊,或但取其声,或省或不省, 或取同类为行,或取声近为声,往往一字而十数异体。《说文》仅收其一,一可包十数也。假借者,或取 形近,或取声近,或取偏旁半字,望文改读,声随谊转。《说文》列字十数,十数可贯于一也。故会而通 之,然后能治经,然后能极古籀之变,而见《说文》之所择者精,所赅者广也。 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曰: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反,亦是一病。要 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 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如水部自有专书,示部多列祭礼,舟 车今制为详,草虫须凭目验,皆不必字字深求者也)。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牾,则缺之不论(许君 书既有脱逸,复多奥义,但为求通六书,不为究极许学,则功力有限断矣)。得明师说之,十日粗通,一 月大通,引申触类,存乎其人,何至有废时破道之患哉!若废小学不讲,或讲之故为繁难,致人厌弃,则 经典之古义茫昧,仅存迂浅俗说,後起趣时之才士,必皆薄圣道为不足观,吾恐终有经籍道熄之一日也。 黄
侃先生《文字学笔记》载:看《说文》三法。 一、专繙常用字。凡《毛诗》所有字。 二、须知说解体例。凡云“从某,象某”之上文定为下文“从某,象某”而发。 三、比较的看法。即联贯之看法。 又载:治《说文》之方法。 一、就六书分之。(亦为求之之法。) 二、以见经不见经分。(经学不徒以训诂了之,但不得不由训诂入,训诂明未必义理即明,但训诂尽明, 义理亦未必不明也。)或见群书不见群书。 三、孰为文,孰为字。
四、《说文》引经。(《说文》每引经一句,以证一字。) 五、分别小篆与古文、籀文。次求偏旁。(如弌,古文一。古文从一,知一亦古文也。弌言古文一者,言 为小篆所无也。) 六、求说解声韵。 七、求相次。 八、求形声。 黄先生又云,《说文》之研究法有七。 一、视字形与音义相应否。 二、问音与得声相应否。 三、问音之所从来。
四、问义之所从来。 五、问与之同音、义者,无论为正字,为俗字,尚有否。 六、问今日语言释此字当云何。 七、问此字犹存于今日语言否。 又曰,《说文》五百四十部亦有可增省者。又发现《说文》说解中字为本文所无者。《说文》用汉代字 释古字,用汉时音释古音,故往往说解中有其字而本文无之。 又曰,《说文》者,一切字书之根柢,亦即一切字书之权度也。《尔雅》者,一切解释古书之根柢也。 《广韵》者,一切音韵之根柢也。 附录《尔雅》之意义: 严元照《尔雅匡名》自序曰:名,文字也,匡之为言正也。吾于《尔雅》,为之正其其文字而已。《尔雅》 之文字正,而后可以治经。??自宋以降,小学日微,《尔雅》一经,久为学者所不道。是以说经之儒, 新义臆说,
日烦月滋,脱略诂训,成书甚易。书益多而经义益汩,则不读《尔雅》之弊也。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13
汉字,中国人独有之文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汉字获取知识、沟通信息,殊不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值得人们不断探寻。
寒假中,我认真听讲了平台上关于《说文解字》的课堂,在每次的说文课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字和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也能发现注释上的解释和说文不同。
《说文解字》为东汉和帝时的许慎所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有9000多字,搜集了经典和别的书中的字。此外,他还分析偏旁部首,将9000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是说解。所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本书,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文字素养,我假期购买了现代版本的《说文解字》并进行仔细阅读。
一、享受汉字之美
现在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汉字的时候,我们老师总强调“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然而最早的文字并非“横平竖直”的,而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样子来画的。最初的汉字正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曲线流转中抒写出汉字另类之美、展现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形态。比如王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斧钺之形,下端是刃。说文中解说:王,天下所归往也。孔子说:一贯三为王,读作王时,本义为大斧。大斧象征着权威,掌握这个权威的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故最高统治者就为王。我们应该将这么美好的’画卷流传下来,并让孩子知晓。
二、感受汉字之妙
我们最初学习认字的时候,总是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很少刨根问底: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最初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造字意图、都有历史信息蕴含在文字构形之中。比如:家这个字,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一所房子里画了一头猪。表示:“屋内有豕也就是猪,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屋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汉字之美妙,不仅仅在于字形之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国独有的文化。
三、找寻汉字之根
汉字源于何处?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来未曾出现断裂且一脉相承的文字体系,汉字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比如:现在的.汉字解释究竟是不是最初的意义?如果不是,那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比如:惠字。它是会意字,金文的惠字上部像纺线的纺锤,下部为心,会纺线主要专心的人才不会出错。惠的本意是专心,后来引申为仁爱、恩惠。关于汉字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于《说文解字》我还在学习之中,相信我的所学能运用到之后的教学中,引领我的学生爱上中国的汉字。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 篇14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