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040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形势与政策论文【第一篇】

[内容摘要]

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既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社会,又是以保障公平正义实现为前提的社会。

[关键词]

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 利益机制

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同时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平,因此必须处理好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一、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无论在我国古代还是在古代的西方,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做过探讨,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就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近代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公平正义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改革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十分严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比如,国企改革造成部分工人失去工作及国资流失;城市建设和扩张使不少居民遭遇拆迁侵权之苦和农民失地之痛;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分化引发尖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冲突;部分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腐*现象还在不断的滋生蔓延。等等。此外,在教育、医疗、户籍管理、农民负担、资源环境、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显然当前社会的公平正义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严重考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旗帜。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全体人民才能进一步同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人不仅在意自己付出后得到的回报,而且更关心比较意义上的所得,即是否得到公平对待。如果社会公平状况不好,社会矛盾就会加剧,就有可能出现社会的动荡。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安全阀,有公平社会才会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所以,社会公平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推进社会公平问题的解决。

二、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所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社会主义社会自从他在人类历史上诞生那天起不同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更加公平正义。更能使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仅享受到革命政治成果,而且享受到革命的物质成果。最大范围地消灭了贫穷和愚昧,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努力达到让广大群众共同富裕。从而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我国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行列,但是政府和企业占据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居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中的绝大部分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显然是极不公平的,而这种不公平引起的不满情绪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正义,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加强对不合理收入的监督,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更好的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发展都是首要的任务。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赶上或者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是尤为重要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则是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也就是劳动者始终是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能发挥得怎样,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事业,所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调动十三亿广大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竭动力。目前我们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出来,这种社会公平问题既体现在政治生活领域中,也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中,既有社会风气、法律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有分配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一旦解决不好视必严重的挫伤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实现公平正义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社会公平竞争和奋发向上的风气,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律氛围。在利益分配方面,努力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各种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努力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各种关系,让社会大多数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万众一心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构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家与个人和集体之间多方面的和谐关系,而构建这些方面和谐关系的基础则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作为人类长期追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目标能否实现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必须看到尽管社会主义社会能够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社会制度条件。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整体相对落后,并且呈现出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元社会结构面前,社会的公平正义正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才能够得以体现。就目前而言,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要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那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体现出社会成员普遍地享受公平的权利。因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之关就是要保障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公平地享有权利,离开了权利的公平正义,其他方面的公平正义也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权利的公平正义应当遵循“普获性”和“均等性”原则。同时还要体现在以法律至上,机会平等为基础社会准则国家的法律制度要建构在符合人类的人格、尊严、平等、自由、合理愿望、进取精神以及财产权利的基础上。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体现必要的社会合作和社会协调,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需要形成互惠互利和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社会正气才会上升,人们的心情才会更加舒畅,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睿欣。市场经济伦理的哲学透视[j]理论前沿,2006,1:45-47.

2、 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j]经济研究,2007(3).

3、何建华。经济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静,女()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形势与政策论文【第二篇】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突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以此形成由移动网、互联网等各种终端组成的互通媒介,使我国人民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快速。就目前来看,我国新媒体的种类可以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基础的新媒体,比如手机游戏、手机短信等等;第二部分是以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基础的新媒体,比如楼宇视频、数字电视等等;第三部分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新媒体,比如微视频、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站等等,对这些新媒体进行有效运用,能够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新媒体的微视频、微信、微博等各种微传播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动力。第一,微传播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常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对我国的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造成了极大改变,使我国新媒体逐渐进入了微时代,显著提高了我国人民的信息传播效率。第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新媒体逐渐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许多传统媒体都开始实施新媒体战略,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空间,而新媒体技术更是凭借其优势对传统媒体资讯进行整合及传播,使新媒体进入了新的变革发展中,有效提升了新媒体的应用价值。第三,随着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不断增强,新媒体的`发展逐渐向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延伸,而微政务更是成为了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微文化、微交往促进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新媒体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即时性信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冲击。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都没有编制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时事报告》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确定的,这就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与我国时政的热点问题存在脱节现象。然而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利用移动网络、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将热点事件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在新媒体的应用条件下,即时性信息也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带来诸多挑战,使得学生要掌握的信息量显著增加,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损害了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

(二)海量化信息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整合难度更大。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的课程内容较多,且范围较广,比如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存在内容分散、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而新媒体的海量化信息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更大,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使得大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浅层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部分信息的形成和出现都缺乏条理性、逻辑性,以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时政热点和知识点更加破碎,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的效率,也无法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保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进行,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战略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并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捕捉和提炼,以各种复杂的信息形成丰富的知识关系网络,这不仅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方向,也是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一个挑战。

(三)多元化信息使形势与政策课信息的解读难度更大。新媒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征,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大学生能够自由发表个人见解,使得学生的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其思想也更加开放化。在进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视角,也能够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解读难度也显著提高,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更多障碍,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同时,新媒体使得大学生思考问题逐渐趋向于去中心性、多角度的非线性思维方式,由于信息参差不齐,学生在筛选信息的时候也存在偏向性问题,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和思考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他观点的影响,继而削弱了学生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解读信息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信息的解读难度,不利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固定性,在教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现象,这就导致教学计划的设计、教材资源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各项工作过于被动。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都存在一定缺陷,无法为学生提供稳定、静态的思维基础和知识平台,难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规律,这就极大影响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为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够适应于新媒体的发展,教师必须要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框架和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以此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划分成常规模块、重点模块、动态模块及拓展模块等四个部分,其中常规模块就是国策论,主要就是将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作为重心;重点模块就是国情论,主要就是对国内的形势进行分析;动态模块就是国事论,主要就是将我国的内政外交作为重心;拓展模块就是热点论,主要就是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通过这种分阶段的教学模式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和规范性。

(二)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进行拓展。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时候,依旧采用以教师课堂作为主体的教学平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讲课模式。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教学平台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以电视视频作为载体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等等,对这些教学平台进行合理运用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发展更具有可行性。同时,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向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时,结合视频和图片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平台较少,有些高校都会将一些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以供学生观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远程视频教学平台,但是很多教学内容的更新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要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进行拓展,从多个方面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三)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通过有效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实际效果,否则就很难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8]同时,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使学生能够将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转化成知识,继而对其进行实践应用。而实践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渠道,许多高校都根据教育部和宣传部的规定进行了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我国很多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比如,“新闻热点展示”就是一种探索中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提出几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和讨论,并将各种新闻话题制成视频或PPT,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开阔。但是实践教学中的内容都是由教师直接拟定的,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利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科学发展,这就必须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找出更好的运作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出现给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想要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效进行,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进行改变,从多方面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桂照.新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4:220~221

[2]林晓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82~83

[3]陈樾,管海钦.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刍议[J].汉字文化,2017,6:91~92

[4]韩蕾.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124

[5]刘玉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31~32

[6]张鑫.浅析新媒体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160~161

[7]黄倩倩.新媒体时代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途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8

[8]江小国.新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优化[J].科教导刊,2014,5:104~105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字【第三篇】

通过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我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势才能更加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坚信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缓解形势的紧张。当代我国很多人对国家的某些合适的政策心存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对整体形势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独立辩解政策适合与否的能力,只偏信于媒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宣讲,导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贯彻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浪费。同样,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对国家政策曲解,对政策心存怀疑,这样社会和国际形势能好起来吗?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真诚地的去了解形势,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切起来,全中国人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朝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论》中就明确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七号航天飞船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的__大__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力保发展与生态达到平衡,确保和谐发展。在中共__届__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大战、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__届__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形势与政策论文【第四篇】

1.引言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坦白说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各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将扶贫这项工作做好。审计机关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如何在新时期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全力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成为当前审计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开展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分析

认真贯彻基本方略

2015年12月15日,“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扶贫办主任刘永福表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就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这项基本方略的实施,变革了现有的扶贫思路和方式,更为形象地来说,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就是将“输血”转变为“造血”,来实现贫困地区的自主脱贫。以往扶贫项目的重点放在了GDP的增长上,现在要转变为注重脱贫的成效,也就是说要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前文我们提到了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涵盖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包括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精准扶贫、脱贫的工作方案

按照《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进度安排,不断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扎实开展十大扶贫行动,深化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瞄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最困难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解决深度贫困摆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还要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和监管机制。抓紧出台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具体意见,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

3.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是适应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在此背景下,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基层职能机构,要深入分析新常态,深化审计重点,强化跟踪审计精准扶贫等重大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1]。在新常态的新要求下,要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助力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

是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开放、绿色、共享、协调,这些是新常态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就要根据这些理念,本着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遵循以人为本,践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开创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局面,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十三五”时期,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收关期,扶贫攻坚应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工作,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是贯彻统筹分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保障

从顶层设计来看,精准扶贫是一项较为全面的政策,也被称为“点穴式”扶贫,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等多个层面。精准扶贫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扶贫中的难题,突破以往扶贫的瓶颈,将扶贫具体落实到特定的困难地区、特定的困难群众中。审计机关的工作就是要及时跟进产业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帮扶跟进机制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内容,只有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显著提升,才能保障整个扶贫工作成效,帮助真正贫困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4.强化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策略分析

完善精准扶贫审计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精准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完善审计新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要对审计项目进行系统化的规划部署,对审计项目的思路、重点、方法进行细化,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有效落实;二是要提高审计整合工作的协调性,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开展跟踪审计时要准保把握扶贫地区的优劣势,实现审计工作的多维度融合,针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实现,要做好及时沟通与协调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报告,强化跟踪审计监督效能;三是全面梳理、总结、分析审计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的工作情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转变跟踪审计理念及审计方式,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高素质、高水平審计队伍的建设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离不开审计队伍的支持,审计人员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审计的职业化水平,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具体来说,审计队伍的建设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审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基本标准,构建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确保干部能够正确引导审计工作。二是加强职业化建设,优化审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需要进一步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工作其实是一项涉及学科很广的工作,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所以针对在职人员,必须强化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队伍。三是坚持依法文明审计,加强审计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审慎客观,文明规范,取信于群众、社会、党和政府。四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审计管理系统,高度重视跟踪审计过程中关联数据的分析,有机整合数据分析与实地审计工作,以精准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有效提升审计水平。

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

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结果应做到及时报告、依法公开,让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可以利用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通信平台来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尤其是对政策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应重点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发布,加强精准扶贫的跟踪审计监管,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5.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入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做好审计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完善审计新机制、加强审计人才培养、加强审计监管等措施,希望论文所分析的内容能够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胥毅。新常态、新理念下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6(10):16-1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