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林语堂散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9527

发表时间

【导言】此例“林语堂散文【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林语堂散文《知足常乐》【第一篇】

林语堂散文《知足常乐》

到了中国的游历家,尤其是那些任性深入的游历家,他们闯进了外人踪迹罕至的内地,无不大吃一惊。那里的农民群众生活程度如此之低,却人人埋头苦干,他们盖兴奋而知足。就像在大饥荒的省份,如陕西,此种知足精神,普遍地广播遐迩,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而且陕西的农民也还有能莞尔而笑的。

现在有许多为局外人认为中国人民之痛苦者乃系衡以邪僻的欧美生活标准之故耳。若欲处处衡以欧美生活标准,殊无人能感受幸福,除非少数阶级能住居于高级的大公寓而自备一架无线电收音机者。这个标准假使是正当,那么1850年以前就未尝有幸福之人,而美国之幸福人必尤多于巴威(Bavaria),因为巴威地方很少回转轻便的理发椅,当然更少电链和电铃。但在中国的乡村里头,这些设备可更少,虽然在极端欧化的上海,那些老式理发椅已经绝迹。其实这极老式理发椅才是货真价实的椅子,而这些老式椅子你倒可仍在伦敦的Kingswav和巴黎的Mrtroartre发现。照著者想来,一个人要坐还是坐一把名副其实的椅子,要睡还是睡在名副其实的床上(而不是白昼应用的沙发),这才觉得幸福些。一种生活标准,倘使拿每天使用机械设备的次数来测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那种标准,一定是不可靠的标准。故许多所谓中国人知足之神秘,乃出自西方人之幻觉耳。

然无论如何,倘把中国人和西洋人分门别类,一阶级归一阶级,处于同一环境下,则中国人或许总是比西方人来得知足,那是不错的`。此种愉快而知足的精神流露于智识阶级,也流露于非智识阶级,因为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渗透结果。可以到北平去看看著劲儿而多闲话的洋车夫,他们一路开着玩笑,最好让同伴翻个筋斗,好叫他笑个痛快。或则可以上牯岭去看看气喘喘汗流浃背抬你上山的轿夫;或则可以到四川去看看挽航船逆急流而上行的拉纤夫,他所能获得以维持每天生活的微薄报酬,仅足敷一天两顿菲薄而满意的苦饭。照中国知足原理上的见解,倘能够吃一顿菲薄而安逸的苦饭,吃了下肚不致担什么心事,便是大大运气。中国有位学者说过:“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

知足又为“慈祥”“和气”的代名词,此等字眼到了旧历新年,大家用朱红笺写在通行的门联里,这是一半为谦和的箴训,一半为人类智慧,明代学者即以此意劝人“惜福”。老子有句格言,现已成为普遍口头禅,叫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文学里头,这个意识常转化而为田园思想,为乐天主义,吾人可于诗及私人书翰中常遇此等情绪。著者暇时尝于明人尺牍选集中拣出陆深致其友人书1篇,颇足以代表此等情绪:

晚将有佳月,别具画舫,载鼓吹同泛何如?昨致湖石数株,西堂添却一倍磊块新凉,能过我信宿留乎?兼制隐居冠服,待旦夕间命下,便作山中无事老人矣!

此种情绪当其渗入流行的学者思想,使他们安居茅舍之中而乐天知命。

人类的幸福是脆弱的物体,因为“神”老是嫉妒人类的幸福。幸福问题因而是人生不可捉摸的问题。人类对于一切文化与物质进步虽尽了全力,幸福问题毕竟值得人类一切智慧的最大关心以谋解决。中国人竭尽了他们的常识,下过最大毅力以谋求此幸福。好像功利主义之信徒,他们常热心于幸福问题,胜于物质进步问题。

罗素夫人曾聪慧地指出:“快乐的权利”在西方是一个被遗忘了的权利,从前到现在,一向未有人注意及之;西方人的心灵常被次一等的权利观念所支配着,他们注意于国家预算的表决权,宣战投票权,和被逮捕时应受审讯的私权。可是中国人从未想到逮捕时应受审讯的权利,而一意关心着快乐的幸福,这快乐不是贫穷也不是屈辱所能剥夺他们的。欧美人的处理幸福问题常取积极的态度,而中国人常取消极的态度,所以幸福问题最后可以收缩为个人的欲望问题。

可是一讲到欲望问题,吾人就感觉到茫无头绪,吾们真正所需的是什么呢?为了这个缘故,第俄泽尼(Diogenes)的故事常令吾人发笑,同时也着实又羡又妒,因为他宣称他是一个快活人,原因是他没有任何欲望。当他见了一个小孩子双手捧水而饮,索性把自己的饭碗也摔掉。现代的人们,常觉得自己困扰于许多难题中,而大部分与他的人生有密切之关系。他一方面羡慕第俄泽尼的逃禅的理想,同时又舍不得错过一场好戏或一张轰动的影片的机会,这就是吾们所谓的摩登人物之不安顿的心情。

中国人藉知足哲学消极地企求快乐,但其逃禅的程度尚未达到第俄泽尼之深,因为中国人任何事情从未想深进,中国人与第俄泽尼不同之点,即中国人到底还有一些欲望,还需要一些东西。不过他所欲望的只是足令他快乐的东西,而要是无法达到目的,则亦并无坚持之意。譬如他至少需要两件清洁的衬衫,但倘是真正穷得无法可想,则一件也就够了。他又需要看看名伶演剧,将藉此尽情地享乐一下,但倘令他必须离开剧场,不得享乐,则亦不衷心戚戚。他希望居屋的附近有几棵大树,但倘令是地方狭小,则天井里种一株枣树也就够他欣赏。他希望有许多小孩子和一位太太,这位太太要能够替他弄几色配胃口的菜肴才好,假使他有钱的话,那还得雇一名上好厨子,加上一个美貌的使女,穿一条绯红色的薄裤,当他读书或挥毫作画的时候,焚香随侍;他希望得几个要好朋友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要善解人意,最好就是他的太太,非然者,弄一个歌女也行,但倘是他的命宫中没有注定这一笔艳福,则也不衷心戚戚。他需要一顿饱餐,薄粥汤和咸萝卜干在中国倒也不贵,他又想弄一甏上好老酒,米酒往往是家常自酿了的,不然,几枚铜元也可以到汾酒铺去沽他妈的一大碗了;他又想过过闲暇的生活。而闲暇时间在中国也不稀罕,他将愉悦如小鸟,若他能: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倘使无福享受怡情悦性的花园,则他需要一间门虽设而常开的茅屋,位于群山之中,小川纡曲萦绕屋前,或则位于溪谷之间,晌午已过,可以拽杖闲游河岸之上,静观群鹈捕鱼之乐;但倘令无此清福而必须住居市尘之内,则也不致衷心戚戚,因为他至少总可得养一只笼中鸟,种几株盆景花,和一颗天上的明月,明月固人人可得而有之者也。故宋代诗人苏东坡就为了明月写了1篇美丽小巧的短文,叫做《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林语堂散文精选一:来台后二十四快事【第二篇】

金圣叹批《西厢》,拷红一折,有三十三个“不亦快哉”。这是他与朋友斫山赌说人生快意之事,二十年后想起这事,写成这段妙文。此三十三“不亦快哉”我曾译成英文,列入《生活的艺术》书中,引起多少西方人士的来信,特别嘉许。也有一位老太婆写出她三十三个人生快事,寄给我看。金圣叹的才气文章,在今日看来,是抒情派,浪漫派。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才气横溢,尽可入文。我想他所做的《西厢记》序文“恸哭古人”及“留赠后人”,诙谐中有至理,又含有人生之隐痛,可与庄生《齐物论》媲美。兹举一二例,以概其余。

其一、朝眠初觉,似闻家人叹息之声,言某人夜来已死。急呼而讯之,正是城中第一绝有心计人。不亦快哉!

其一、久欲为比邱,苦不得公然吃肉。苦许为比邱,又得公然吃肉,则夏日以热汤快刀,净割头发,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

仿此,我也来写来台以后的快事廿四条:

一、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

二、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

三、到电影院坐下,听见隔座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不亦快哉!

四、无意中伤及思凡的尼姑。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打抱不平,声泪俱下。不亦快哉!

五、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六、赶酒席,座上都是贵要,冷气机不灵,大家热昏昏受罪,却都彬彬有礼,不敢随便。忽闻主人呼宽衣。我问领带呢?主人说不必拘礼,如蒙大赦。不亦快哉!

七、看电视儿童合唱。见一小孩特别起劲,张口大唱,又伸手挖鼻子,逍遥自在。不亦快哉!

八、听男人歌唱,声音摄气发自腹膜,喉咙放松,自然嘹亮。不亦快哉!

九、某明星打武侠,眉宇嘴角,自有一番英雄气象,与众不同。不亦快哉!

十、看小孩吃西瓜,或水蜜桃,瓜汁桃汁入喉咙兀兀作响,口水直流胸前,想人生至乐,莫过于此,不亦快哉!

十一、什么青果合作社办事人送金碗、金杯以为二十年纪念,目无法纪,黑幕重重。忽然间跑出来一批青年,未经世事,却是学过法律,依法搜查证据,提出检举。把这些城狐社鼠捉将官里去,依法惩办。不亦快哉!

十二、冒充和尚,不守清规,奸杀女子,闻已处死。不亦快哉!

十三、看人家想攻击阿拉文库学,又不懂阿拉文库学;想提倡文言,又不懂文言。不亦快哉!

十四、读书为考试,考试为升学,升学为留美。教育当事人,也像煞有介事办联考,阵容严整,浩浩荡荡而来,并以分数派定科系,以为这是办教育。总统文告,提醒教育目标不在升学考试,而在启发儿童的心智及思想力。不亦快哉!

十五、报载中华棒球队,三战三捷,取得世界儿童棒球王座,使我跳了又叫,叫了又跳。不亦快哉!

十六、我们的纪政创造世界运动百米纪录。不亦快哉!

十七、八十老翁何应钦上将提倡已经通用的俗字,使未老先衰的前清遗少面有愧色。不亦快哉!

十八、时代进步,见人出殡用留声唱片代和尚诵经。不亦快哉!

十九、大姑娘穿短裤,小闺女跳高栏,使者学究掩面遮眼,口里呼“啧啧!者者!”不亦快哉!

二十、能作文的人,少可与谈。可与谈的人,做起文章又是一副道学面孔,排八字脚说话。倘遇可与谈者,写起文章,也如与密友相逢,促膝谈心,如行云流水道来,不亦快哉!

廿一、早餐一面喝咖啡,一面看“中副”文寿的方块文字,或翻开新生报,见转载“艾子后语”,好像咖啡杯多放一块糖。不亦快哉!

廿二、台北新开往北投超速公路,履险如夷,自圆环至北投十八分钟可以到达。不亦快哉!

廿三、家中闲时不能不看电视,看电视,不得不听广告,倘能看电视而不听广告。不亦快哉!

廿四、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访此我今日之快事:早上拍打头部半小时,阳气上升,身心和谐。不亦快哉!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第三篇】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文化的大学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积淀。今晚读完了他的散文集,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幽默。开篇的第1篇文章讲“杀人记”,用一种冷幽默的笔触讽刺了官样文章的食之无味和社交礼节中的冗余。

在他的散文当中,唯一一个我不赞成的观点就是对于女性和子女的认识。林语堂先生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在政治上、文学上或艺术上完成了伟业,其报酬只不过是智能上几声轻微的欢笑而已,可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长成起来,其报酬是极真实的,不是言语所可以表达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如他在其他的散文里写了物质和精神能给人相近的满足感,不要分出高下,那么家庭和事业也应该是如此。杨丽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舞蹈,为了保持舞姿的优美,她甚至不能自已独立完成洗脸、吃饭这些简单的工作,更放弃了生育儿女的机会,可谁又能否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当她谈起自己的选择,也总是无怨无悔。如今他已经是接近60岁的人了,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她要后悔,让有太多的机会反悔,恐怕早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她能力排众议,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到今天,正说明她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据说斯宾塞在逝世的前几天,曾经望着自己的哲学著作想道,如果他有一个孙儿,岂不更好。暂且不论这个观点的真假,即使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繁衍后代一定比事业更重要么?其实未必,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诱惑着我们,因为人生当中总有太多不能两全的事情,而我们回顾的时候也无法避免去设想那个没有完成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林语堂还说:“成功的男女伶人摆脱了舞台生活,可是成功或不成功的母亲可有放弃过母性的生活的!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君不见“弃婴堂”当中声声啼哭,放弃自己母亲身份的女子并不少见。就在前些日子,甚至还发生了这样耸人听闻的事情——年轻夫妻把亲生的婴儿亲手从楼上扔下,想要摔死孩子。

或许是年代改变了,又或者即使是大师,也有自己没有顾及到的角落吧,林语堂先生歌颂生育和母性,这便是唯一一处我不能同意的地方了。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第四篇】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

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

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

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

“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

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ss骂ss,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

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