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备考攻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儿童社会交往

佚名  2019-03-20 09:55:15  网络

一般特点:与父母、教师的关系由依赖走向自主;对权威由完全信服到辩证的批判;比较平等的同伴交往日益重要。与父母交往的特点:时间减少;教养问题的类型变化;冲突减少;控制模式变化(6岁前,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自己控制)。师生关系的特点:从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对权威的认识(达蒙):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和权威的要求;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9岁后,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人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同伴团体的特点: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交往;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限制成员的归属感;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塞尔曼的友谊发展阶段:3—7岁,没有友谊的概念,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4—9岁,单向帮助阶段,顺从;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功利性;9—15岁,亲密共享阶段,信任、忠诚、排他;12岁后,最高阶段,自主共存。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比较平稳,基本特点是协调性,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三年级是转折点。道德动机的发展特点:从服从到独立;从具体的近景到抽象远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童年期发展总结: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意识地从事集体活动;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逐渐掌握书面言语。



http://www.alatiku.com/showinfo-92-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