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备考攻略 > 正文 返回 打印

社会态度

佚名  2019-03-19 14:56:10  网络

(1)定义社会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弗里曼提出态度由情感(A)、行为意向(B)和认知(C)组成。认知包括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基础;情感成分是核心。社会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社会态度的作用:影响社会判断、影响耐力、影响学习效果、影响工作效率。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考虑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水平;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态度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间接测量(投射技术、反应时技术)。

(2)态度形成理论学习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其机制为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化方式为服从、认同、内化。情感理论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主要来源于价值观和感觉反应;存在曝光效应。有计划行为理论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感知到的控制感。指向行为的态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对这些信念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由重要他人的期望和遵从期望的动机决定。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否困难的知觉。

(3)态度改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又称一致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的几种评价、态度、感情之间有趋向一致的压力。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X是第三者的人或物或事。最终的状态是,P、O、X三者之间形成平衡。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个体持有两个彼此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情况。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4)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说服者变量、信息变量、渠道变量、接受者变量。

(5)说服路线说服路线包括中心路线、外周路线。

(6)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仍然潜在地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具有间接性、直觉性、不自觉性和自动化等特征。



http://www.alatiku.com/showinfo-92-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