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备考攻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点炎症总结

  2018-10-28 16:21:12  

1.炎症:是活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以血管渗出为中心的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其本质是机体的各种抗损伤反应;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均可成为炎症的原因。炎症是以局部改变为主的全身性反应。

2.嗜酸性粒细胞:多见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炎症。

3.临床上体表局部炎症的主要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增生。(1)红: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病灶内充血所致。(2)肿: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渗出物聚积所致。(3)热:由于局部动脉血充血,血流量增多,血流加快,组织分解代谢增强和产热增强所致。(4)痛:炎症局部分解代谢增强,钾离子、氢离子积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以及代谢产物、血管活性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的刺激引起疼痛。(5)功能障碍:局部组织损伤或结构改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功能异常,炎性渗出造成的压迫或机械阻塞。

4.白细胞附壁:随着血流停滞、轴流破坏、中性粒细胞受各种物理力的作用,从轴流进入边流,并与内皮细胞黏附,称白细胞附壁。

360截图20181028162212331.jpg

360截图20181028162300843.jpg

5.炎性渗出液:蛋白质含量高,相对密度大,浑浊,易于凝固。含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成分。

6.炎性细胞:炎症时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性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大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红细胞等。另:淋巴细胞在炎症恢复期、病毒性炎症,迟发性变态反应中多见。

7.炎症细胞种类和主要功能(1)中性粒细胞:直径10 ~ 12μm,胞核呈肾形、杆状、分叶状,越老分叶越多,胞浆微嗜碱性。中性粒颗粒含有多种消化酶,运动能力很强,寿命短,3 ~ 4天死亡。功能:①有活跃的游走和吞噬功能。②阳离子蛋白促进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和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③中性蛋白酶引起组织损伤并促进脓肿形成。④可释放致热源引起发热。临诊意义:常在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炎症早期出现,且数量多,是机体清除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成分。(2)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2 ~ 17μm,成熟细胞核多分为两叶,呈八字叶状,胞浆内含有丰富粗大的嗜酸性颗粒,不含有溶菌酶和吞噬素,可释放水解组胺对抑制I型超敏反应有重要意义。功能: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运动和吞噬能力较弱,能吞噬变态反应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调整限制速发型变态反应,同时对寄生虫有直接杀伤作用。临诊意义: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性炎症,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3)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直径6 ~ 30μm,呈卵圆形或圆形。胞浆着色浅,胞浆内充满大小不等嗜碱性颗粒,胞核小而圆,分叶不清,胞核常呈S形/T形。功能:能与IgE结合,当受到过敏因子刺激时,立即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 -羟色胺和肝素等炎性介质,引起过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临诊意义: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炎。(4)淋巴细胞:从形态血上分大、中、小三类。根据来源、功能和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可分T、B、K、NK细胞几类。T细胞:骨髓中先驱细胞迁移至胸腺后发育生成的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功能:细胞免疫、调节功能、淋巴因子中的趋化因子。B细胞:在禽类中B细胞在法氏囊发育生成(囊依赖性淋巴细胞)。在哺乳类中B细胞在骨髓发育生成。功能:参与体液免疫,B细胞成熟过程中先产生IgM,后产生IgG和IgA。K细胞和NK细胞:约占外周循环淋巴细胞10%~ 15%。K细胞功能:具有Fc受体,参与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NK细胞功能:能溶解肿瘤细胞及感染病毒的细胞,是抗病毒感染第一道防线。临诊意义:在慢性炎症、急性炎症的恢复期及病毒性炎症和迟发性变态反应过程中,淋巴细胞是主要的炎性细胞。在肿瘤组织边缘也常见淋巴细胞。(5)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丰富,嗜碱性,核被挤于一侧。免疫母细胞→淋巴样浆细胞→幼浆细胞→过渡型浆细胞→浆细胞。功能:浆细胞一般无吞噬能力,参与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临诊意义:主要见于慢性炎症(正常血中无浆细胞)。(6)单核巨噬细胞:体积大,直径25μm左右,呈多形性,常有伪足样的突起,细胞核呈肾形或折叠弯曲不规则形,染色颗粒纤细而疏松,着色较浅。功能:①能吞噬大病原体、组织分解物、凋亡细胞及异物。②可形成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结核灶处)。③能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形成特异性致敏细胞,产生抗体。④细胞毒作用。临诊意义: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某些化脓性炎症(结核、伤寒)、病毒及寄生虫感染时。

8.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1)作用: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增强血管通透性(组胺、缓激肽)、趋化作用(白细胞三烯B4)、致痛(5 -羟色胺、前列腺素、缓激肽、白三烯等)、发热(细胞因子IL - 1、TNF)、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2)包括:①体液中产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另缓激肽具有致痛作用。)②由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胺类,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小板激活因子、细胞因子。复合白细胞产物、神经肽类。

9.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类:主要特征是炎灶内以组织变质、营养不良或缓慢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渗出和增生,增生和渗出比较弱。常见于心、肝、肾、脑。(2)渗出性炎:可为浆液性炎、纤维素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5种类型。浆液性炎:①浆膜的浆液性炎:浆膜腔内轻度浑浊的,浆膜血管扩张、肿胀、透亮、加厚。②皮肤的浆液性炎:渗出液积聚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同时表皮细胞空泡变性。③黏膜的浆液性炎:黏膜上浆液性卡他。卡他性炎:发生于黏膜的急性渗出性炎。①浆液性卡他:以浆液渗出为主,如感冒早期鼻黏膜流清鼻涕。②黏液性卡他:黏膜的黏液分泌亢进,以渗出物黏稠而不透明。③脓性卡他:黏膜化脓性炎,渗出物灰黄或浅绿脓性分泌物。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的炎症。①浮膜性炎:指发生于黏膜和浆膜上,其特点是渗出的纤维蛋白凝固而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单弹性的膜状物(伪膜)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的薄膜,其下黏膜结构无损伤。②固膜性炎:特征是黏膜发炎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一层与深层组织牢固结合的纤维蛋白膜(痂),不易剥离,若强行剥离,则在黏膜表面留下溃疡病灶、出血。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表现形式:脓性卡他(黏膜表面)、脓性浸润(深部组织化脓)、积脓(体腔内渗出)、脓肿(组织内局限化脓)、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内化脓)。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多量的红细胞。(3)增生性炎:①普通性(非特异性):分为急性(以细胞增生为主)、慢性(称间质性炎,形成非特异肉芽组织)。②特异性(肉芽肿性炎):如:结核结节从结节中心向外的肉芽。

10.肉芽肿的组成成分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组织→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

11.炎症时机体的全身反应:常见有发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白细胞数目增多、实质器官的变性或坏死等。

12.渗出性炎:(1)浆液性炎:渗出物为血清(含白蛋白);常见于黏膜、浆膜、皮肤、肺、淋巴结。(2)卡他性炎:渗出物为黏蛋白;又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卡他。是发生于黏膜的急性渗出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为纤维蛋白原;分为浮膜性炎(易剥离,如:牛纤维素性肠炎)、固膜性炎(不易剥离,如猪瘟后期肠道上的扣状肿、鸡新城疫肠黏膜枣核样溃疡灶);常发于浆膜、黏膜、肺等。(4)化脓性炎:渗出物为中性粒细胞:表现为脓肿(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链球菌引起)、积脓、脓性浸润、脓性卡他等。其他(脓球: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13.出血性炎:渗出物为红细胞;猪瘟,炭疽的出血性坏死性炎。

14.炎症的结局:(1)痊愈:①完全痊愈:完全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②不完全痊愈:即瘢痕性修复、不完全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2)迁延不愈: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最后转为慢性炎症。(3)蔓延扩散:①局部蔓延:经组织间隙和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②淋巴道扩散:经组织间隙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引流,引起淋巴结炎。③血管扩散: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等。



http://www.alatiku.com/showinfo-92-113-0.html